本學科最早可追溯到1979年開始招生的金屬材料工程專業,1997年材料物理招生,2005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招生,2008年材料物理專業獲批國家一類特色學科,1998年獲批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碩士點,2003年獲批材料物理與化學博士學位點、材料學碩士點,2005年獲批材料學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2007年獲批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2010年獲批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2014年9月5日,維多利亞vic67中國線路和西...更多點擊>
本學科最早可追溯到1979年開始招生的金屬材料工程專業,1997年材料物理招生,2005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招生,2008年材料物理專業獲批國家一類特色學科,1998年獲批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碩士點,2003年獲批材料物理與化學博士學位點、材料學碩士點,2005年獲批材料學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2007年獲批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2010年獲批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2014年9月5日,維多利亞vic67中國線路和西北核技術研究院基于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原則共建維多利亞vic67中國線路維多利亞vic67中國線路,學院的成立標志著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學院以建設成“國內一流、世界先進”的研究型學院為目標,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曉平(院長)為帶頭人,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為平臺開展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2017年,學科獲批國防特色學科“XX關鍵材料”。2018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認定為湖南省“雙一流”建設學科。2019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成為首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和湖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0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和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先后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和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認定為湖南省一流本科專業。2021年,學院被認定為湖南省首批現代產業學院。2022年,學科成為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數學學科的三個支撐學科之一。
1.定位與目標
本學科立足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建設,以“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協同發展為依托,以培養兼具“科學”與“工程”素養的材料類研究型與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材料”、“力學”和“數學”交叉、“基礎研究”與“工程應用”緊密結合為特色,以高端裝備用關鍵材料與器件為對象,開展材料設計、制備與服役行為的應用基礎研究,建設高水平學科平臺與學術隊伍,著重解決信息、能源、航空航天、探測技術等領域的材料設計、制備、性能與應用中的重大科學和工程化問題。
2.人才培養目標
本學科將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多學科協同發展的優勢,發揮“科學和工程結合,結構和功能結合,宏觀和微觀結合”的特色,以“材料”、“力學”和“數學”為主線,構建基于學科交叉的材料類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兼具“科學”與“工程”素養的材料類研究型與應用型人才。
3.學科方向設置
本學科設置高性能金屬材料設計與組織優化、高性能儲能材料與器件、先進信息材料與器件、特種薄膜與涂層材料、材料計算與設計等五個方向。
4.特色與優勢
(1)建有高水平的科研教學平臺
本學科形成了完整的本-碩-博人才培養層次,擁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一級博士學位授予點、一級碩士學位授予點、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學科ESI排名進入全球大學和科研機構前0.5%,建設有特種功能薄膜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低維材料及其應用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薄膜材料及器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材料設計及制備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XXXX湖南省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薄膜材料產業化湖南省高校產學研示范基地等多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和教學平臺,與湘潭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湘潭市九華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廣東省佛山市、佛山市南?迫粘曤娮佑邢薰镜榷嗉业胤秸、企事業單位共建院士工作站、院士產業園等創新平臺與合作基地,構筑了產學研一體、系統完備、國內一流的學科發展平臺。
(2)擁有高層次的專業教師團隊
本學科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級特聘教授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全國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跨(新)世紀人才3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1人、湖南省百人計劃特聘教授3人、湖南省芙蓉學者計劃特聘教授5人、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人、湖湘青年英才4人、湖南省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師資學緣結構合理、多元,來源于國內外名校,擁有薄膜材料及器件力學教育部創新團隊、低維材料與器件力學和航空發動機熱障涂層湖南省自然科學創新研究群體、湖湘高層次人才聚焦工程頂尖團隊等高層次人才團隊。
(3)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水平
本學科在強調基礎能力培養的同時深化專業發展,突出協作研究與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全方位開展校企聯合培養與實踐,全面拓展人才發展空間。本學科擁有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湖南省一流本科專業、4門湖南省一流本科課程、2門湖南省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1門湖南省研究生優質課程、1門國家精品課程以及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與西北核技術研究院、湖南華菱湘鋼公司、時代新材公司、湖南邦澤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內外企事業單位共建20余個省級和校級大學生創新業教育中心、大學生實習基地和研究生聯合培養創新基地。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湖南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和二等獎2項。
(4)產生高質量的科研教學成果
本學科依托國家地方聯合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圍繞特色研究方向,承擔了973、863、重點研發計劃、基金委重大和重點項目和國防軍工重點項目等重大重點項目,獲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在脈沖星導航硅漂移探測器的設計理論與制備技術方向,解決了高強度超純高阻硅材料SDD載流子漂移行為規律及重摻雜電極生長工藝、大型SDD陣列物理承載結構等科學問題,成立湖南正芯微電子探測器有限公司并初步實現了大面積硅探測器的國產化;在抗輻射鐵電材料及存儲器的多尺度研究及技術實現方向,掌握了大面積鐵電薄膜制備工藝,建立了極化、應力、應變、電場、源漏電流多變量耦合模型,提出了一種CMOS工藝兼容的鐵電存儲器集成技術,相關成果獲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在空天用高性能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與器件方向,發明了功能化梯度設計外殼材料的鍍層薄膜結構,解決了相關工程技術難題,研究成果在湖南永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得到產業化應用;在航空發動機熱障涂層破壞理論與評價技術方向,建立了航空發動機熱障涂層剝落分析的理論、方法與裝備,成為這一領域不可替代的核心技術,相關成果獲兩機專項基礎科研、基金委重大項目等支持,獲國家國防科工局發明獎二等獎和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等獎項。近幾年,學科共獲國防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等省部級獎勵14項;出版專著與教材3部,授權美國發明專利1項,國家發明專利80余項,立項國軍標9項;年均發表SCI論文100余篇,大量研究成果發表在Sci. Adv.、Chem. Rev.、Adv. Mater.、Nano lett.、Surf. Sci. Rep.和Adv. Funct. Mater等高水平學術期刊。
5.國內外影響
本學科全球ESI排名穩居前0.5%,與日本東京工業大學、華盛頓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南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保持長期合作和學術交流;聯合國防科技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四十八研究所、中航工業航空動力機械研究所和中航南方航空工業有限公司等航空航天領域知名科研院所組建了“裝備用特種材料及工程化應用協同創新中心”;主辦和承辦了多場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在半導體探測器、抗輻照鐵電存儲器和航空發動機熱障涂層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學科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歐陽曉平
周益春
黃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