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代碼與名稱
專業代碼:080402
專業名稱:材料物理(微電子工藝方向)
二、專業簡介
本專業把握材料的多學科交叉屬性,以物理、化學、數學等基礎科學為基礎,針對國家重大需求的結構與功能薄膜材料及器件,以設計、制備、性能、服役為主線旨在培養學生掌握材料物理及其相關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實驗技能,具備運用物理學和材料科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進行功能材料、微電子工藝探索和技術開發的基本能力,著力培養先進材料設計、研發、制備、性能表征等相關領域的高級專業人才。本專業設立于1997年,2001年成為湖南省重點建設專業,2005年被確認為湖南省“十一五”重點專業,2008年被確定為國家級特色專業。ESI排名進入全球大學與研究機構前0.5%。
三、學制與學位
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四、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掌握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具有較強外語能力和計算機基礎以及有一定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較系統地掌握材料科學的基本理論與技術,具備材料物理相關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微電子領域從事新材料和新器件的設計制造、性能改性以及微電子材料在電子信息等技術應用中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研究、開發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五、畢業要求
學生通過人文、社科、學科基礎、專業核心和專業方向特色等知識的系統學習,接受材料開發制備與服役等工程實踐、科學研究基礎訓練與創新意識培育、人文素質和職業道德等方面的綜合訓練,達到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具備設計新材料、研究新工藝、探索新技術等方面的創新能力與發展潛力?傮w要求為:
1.工程知識:具有較為完備的數學、物理、化學、電子等基礎學科知識,具有深入的材料及微電子器件工藝的知識儲備,具有微電子材料設計、制備及微電子器件性能方面系統的知識體系,能夠運用這些知識來學習和分析微電子材料組織、性能和微電子器件及彼此之間的關系。
2.問題分析:了解微電子材料及工藝領域的國際前沿發展動態,善于發現生活實際中與微電子工藝與器件相關的工程問題,能夠運用已掌握的學科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識別、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從專業角度理解相應的復雜工程問題。
3.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夠設計針對復雜微電子工藝與器件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電子信息系統、單元(部件)或微電子材料及器件的工藝流程,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并考慮社會、健康、安全以及環境等因素。
4. 研究:圍繞微電子工藝與器件設計、制備、器件組裝與性能測試等方面的問題,制定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實施方案并學會方案的調整、優化,數據的分析、處理與總結,體現出創新意識、運用科學原理、科學方法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
5. 使用現代工具:掌握微電子工藝與器件的開發、制備和性能測試的先進實驗設備,包括實驗設備的選擇、使用和結果分析。能夠利用網絡資源了解本專業的國際國內發展動態,查閱相關的學習資源。學會使用多媒體、信息化工具、制圖與數據繪圖等現代化工具。
6. 工程與社會:基于微電子工藝與器件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7. 環境和可持續發展:了解社會安全、經濟發展以及環境相關制度方面的知識,能夠分析和評價微電子工藝及器件相關的材料制備、加工等工程實踐,對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8. 職業規范: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生產實習、企業實踐等工程實踐中理解并自覺遵守工程領域的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
9. 個人和團隊:擁有健康的體魄,能夠深入理解微電子工藝與器件專業多學科交叉、科學與工程結合的重要屬性,能夠正確認識多學科知識在解決復雜能源工程問題的作用,認識專業學習、實踐與發展中團隊的重要性,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10. 溝通:能夠就微電子工藝與器件相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能夠撰寫報告和文稿等材料,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11. 項目管理:能圍繞微電子工藝與器件專業領域相關的某一個問題,以綜合性實驗、課題或項目的形式組織團隊開展研究,作為負責人或參與人對項目的開題、實施、進展與結題進行管理,掌握項目管理方面的知識與經濟分析能力,顯示出一定的創業思想或潛在能力。
12. 終身學習:對微電子工藝與器件專業領域更深層次的知識和實踐技能,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教育的意識,表現出較強的獲取新知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六、主干學科
材料科學與工程
七、專業核心課程
現代物理導論、功能材料、半導體物理、半導體器件、微電子工藝、電子技術
八、畢業與學位授予條件
1. 本專業學生須修滿175學分方可畢業。其中必修151學分,選修24學分。
2. 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和《維多利亞vic67中國線路普通本科學士學位授予規定》者,可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九、師資力量和教研平臺
專業擁有一支由歐陽曉平院士領銜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現有授課教師2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5人,100%擁有博士學位,60%的老師都具有海外著名高校留學和訪學的經歷。此外,還聘請了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任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
依托“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材料物理與化學”湖南省重點學科、“材料物理與化學”博士點、“低維材料及其應用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學科平臺。擁有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培養系列。
十、人才培養質量
畢業生可通過推薦免試或考試的形式在科研院所、高校攻讀碩士學位或碩博連讀,也適合從事材料和微電子方面的研發及相關生產管理等工作。近年來50%以上的本科生進入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繼續深造,直接就業的本科生進入華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著名企業工作。